物价上涨、猪周期循环、非洲猪瘟……有无数的因素在影响着猪肉的价格。
猪肉价格一旦发生浮动,消费者的食谱也必然会发生调剂增减,贱时多吃,贵时少吃。同时,养猪户也在做着同样的选择题,贱时少养,贵时多养。这就是所谓的“猪周期”。
从古至今,猪肉价格都在不停波动,虽然不同历史背景下的猪也有着不同的命运。
在宋代以前,猪肉需求与供给都不成规模,无人研究其烹饪技法,所以猪肉空有一身鲜肉,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扮演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角色——“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这一切,在苏东坡的手里被改变。不入味的猪,与不得志的苏,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这既是猪生的偶然,也是历史的必然。
这与小龙虾等网红食物的爆红没有什么两样,从默默无闻到一夜爆红,都源于一两位天才吃货的潜心研究。
但价格总归是围绕着价值来浮动的,如果说味道是改变猪生命运的关键,那么营养价值和功效则始终是猪生命运的基本盘。
推而广之,在创业领域,几乎所有风口上的“猪”,都必然有供大于求而价格跌落的时候,而真正有价值的猪,总是在跌落不久后重新起飞。
这大概是“猪周期”的第二重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