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医院的经营部门每旬要做一次经营分析,每月要做一次经营工作小结,这是非常好的经营举措,但看各专科主管的经营分析报告,有的像是数据八股文,旬分析是月分析的翻版,看似全面,可常常脱离经营工作的实际,甚至是背离经营工作的法则。
举个典型的例子来说,旬分析与月总结均要计算顾客的平均单体消费,上旬与中旬的平均单体消费变动非常巨大,而且单体消费的计算方法是用全部顾客的消费除以初诊挂号的人数,本来一个月有300个顾客,初诊挂号只有100人。计算平均消费不按300人却要按100人,以此显得单体消费高。
殊不知这样的算法对医院有什么好处?平均单体消费高了岂不是说明医院看病贵吗?医生接诊的单体消费高了还能让医生的心理潜力再发挥吗?都说民营医院务实,可为何要这样来计算顾客的平均单体消费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经营数据是服务于医院的经营提升的,数据的使用应该有助于经营而不是阻碍经营,经营数据是一天下来的最后一步工作,理应在工作结束后统计,现在的电子表格有自动汇总功能,数据处理除了必要的登录之外,统计几乎能自动完成,然而就有专科主管抱怨说,每旬做数据分析要花二三天。经营主管的工作是服务于专科,协调专科事务,现场把控好专科运营秩序,一个月下来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弄数据?
经营中的数据管理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从工作中找数据,另一个是从数据中找工作。就拿上面的旬分析与月小结来说,旬分析的重点应该是经营举措的落实及有效性分析,这应该使用工作中找数据,根据不同的经营举措,来找相应的支持数据。
月小结是阶段的全面分析,则应从数据中找工作,通过数据看哪些方面的经营工作到位,哪些还不够有效,哪些存在问题,从而提出新的举措,为下月工作计划做出有效安排。
如果贯彻“工作找数据”与“数据中找工作”的两个原则来区别旬与月经营分析,则能让旬经营分析抓措施落实,月分析抓结果达成,从而把“pdca”工作循环做到完美无缺,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
通过工作中找数据和数据中找工作的经营思维来发现医院的经营问题,就把医院经营的里子和面子都翻开了,还愁经营问题找不到,经营方法出不来吗?
譬如那个医院的专科主管要花三天时间搞旬分析的数据还有一个根源就是各业务科室只管做事,不管工作的基础登记和结果统计,当然就弄得经营主管焦头烂额了。大家都知道iso质量认证体系的基础工作之一就是完善各种工作记录。从工作中找数据或者从数据中找工作,必须建立起基础的数据管理体系才行,否则就会让管理人员沉溺于数据的冗长处理中,而失去现场管理的优势。